首页> 全部小说> 小说推荐> 财富的真相——你应该知道的98个经济学关键词精选小说

>

财富的真相——你应该知道的98个经济学关键词精选小说

蔡平,吴永佩著

本文标签:

主角吴永佩·马歇尔的小说推荐《财富的真相——你应该知道的98个经济学关键词》,文章正在积极地连载中,小说原创作者叫做“蔡平,吴永佩”,故事无删减版本非常适合品读,文章简介如下:《财富的真相:你应该知道的98个经济学关键词》是一本贴近大众的通俗经济学读物,从读者的身边小事入手,帮助读者掌握经济学的常识,从而增加自己对财富的认识。可能你没有关注过,生活中处处皆有经济学,大家的很多行为也是和经济学密切相关的。《财富的真相:你应该知道的98个经济学关键词》不但让你学习到经济学基本知识,还能帮助你在生活中不断地修正自己,让自己理性起来。通过经济学原理来改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获得收益的最大化和生活的满足。...

来源:cd   主角: 吴永佩·马歇尔   更新: 2023-11-01 19:43:03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网文大咖“蔡平,吴永佩”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财富的真相——你应该知道的98个经济学关键词》,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小说推荐,吴永佩·马歇尔是文里涉及到的关键人物,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地小国,本来名不见经传,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布的全球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在192个国家中,不丹排在134位,国民产值800美元左右。可是2006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却显示,国民经济排名倒数的不丹,国民幸福指数却排在全球第8位。很意外吧?在这个还把“手表、收音机、电...

第12章


幸福指数 用经济学的眼光探索幸福的奥秘

第1节 幸福是怎样测量的——幸福指数的来历

第2节 金钱、地位、幸福值——幸福指数与GDP

第3节 百万富翁的感觉——好心态

第4节 幸福需要多少钱——经济学分析

第5节 抓住机遇,功成名就——幸福指数10000点

第1节 幸福是怎样测量的——幸福指数的来历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这首老歌还有多少人记得?试问,我们每天忙进忙出,到底是为了什么?是的,说到底就是为了我们能够生活得幸福。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饥饿的人吃顿饱饭就是幸福,缺钱的小伙涨了一大截工资就是幸福,公司老板将自己的品牌做向全国甚至国际就是幸福,老人四世同堂,含饴弄孙就是幸福,白领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就是幸福,找到自己倾心相爱的伴侣更是幸福……

所谓幸福,《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一般说来,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个人的感觉,然而在这个讲标准、精计算的现代社会里,幸福也可以用数字进行统计了。感觉也可以用数据表示?是的,这就是国际上继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国富、民富之后,刚刚出现的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人称“国民幸福总值”。

首次提出“幸福指数”概念的是不丹国第四代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地小国,本来名不见经传,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布的全球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在192个国家中,不丹排在134位,国民产值800美元左右。可是2006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却显示,国民经济排名倒数的不丹,国民幸福指数却排在全球第8位。

很意外吧?在这个还把“手表、收音机、电饭煲”视为普通家庭三大件的不丹,人民反而会活得比许多发达国家的人更加幸福和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在不同的时期,不丹政府都推出了不同的国民幸福目标,创造性地制定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并且采取很多保护国内生态环境的措施,例如控制每年入境人数,国内不许发展重工业,确保可持续性发展,因而不丹境内一派纯净的自然风光,人们生活在清新和淳朴的环境中。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国王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且应该以实现幸福生活为目标。在他看来,人生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因此,他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这种“国民幸福总值”(GNH)的理念,实施“幸福计划”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起先,不丹在20世纪70年代刚刚提出GNH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注意,然而二十多年的实践过去了,在这个人均GDP仅仅在700~800美元之间的南亚小国,虽然经济还不算很发达,却依然超过了印度等国,一举成为南亚各国中国民平均收入最多的国家,而更重要的是,国民总体生活比很多发达国家都幸福。

不丹模式终于引起了全世界瞩目,仿效、借鉴的全世界专家闻风而动,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也随之开始了相关研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和众经济学家正联手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英国则设立了“国民发展指数”(MDP),借以兼顾社会、环境成本、自然资本;日本也创造了自己的国民幸福总值(GNC),强调文化方面的因素。世界银行主管南亚地区的副总裁西水美惠子高度评价不丹的这一创举,她说:“世界上存在唯一以物质和精神的富有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源泉,并取得成功的国家,这就是不丹王国,该国所倡导的‘国民幸福总值’远远比国民生产总值重要得多。”

我国也开展了自己的国民幸福研究,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提交了一份题为《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他认为,当人们一旦明白幸福和消费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就可以正确理解怎样的情况才是幸福得到了真正的提高,从而让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程院士建议从国家层面上创造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大要素所组成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

说了这么多,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衡量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时的感受和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总和,当这些体验被量化之后,就形成了幸福指数。不过严格说来,幸福指数的含义还不止幸福感这么简单,它不仅取决于经济生产总量和人均经济占有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等,包含的是人们所拥有的外部生存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甚至一些很具体的指标都会对幸福指数产生影响,比如塞不塞车,绿化搞得好不好,治病贵不贵,孩子上学方不方便等,“非典”就曾让人们的幸福指数下跌,“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可以提高幸福指数,城市空气得到了净化,幸福指数又会上升……

那么我国现在的幸福指数有多高呢?据说,英国人的那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178个国家里。中国人的幸福程度排名第31位,比日本(第95位)、韩国(第102位)和新加坡(第131位)都要幸福……

而我们自己内部的调查显示,从年龄方面看,我国现在的幸福指数呈U形分布,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最强,而35~45岁的中年人幸福感最弱,因为中年人是社会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正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家庭、事业都压在肩上。此外,调查发现北方人比南方人幸福,男人比女人幸福,70后、80后“房奴”们的幸福感也不见得缺乏,因为他们毕竟有了自己的窝。在职业排名中,可想而知的是公务员和房地产从业者幸福感稳居前两位。

那么究竟怎样把一种不可琢磨的感觉变成白纸黑字的数字呢?专家的推荐是从心理学方面制定标准进行量化,我国的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包括十个层级的指标,分别是:知足充裕体验指数、心理健康体验指数、成长发展体验指数、社会信心体验指数、目标价值体验指数、自我接受体验指数、人际适应体验指数、身体健康体验指数、心态平衡体验指数、家庭氛围体验指数,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可以将大家的感觉统计起来了,别说,这还真是一项耗时费力的统计工作。

哲人早就说过,“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无论是乡村城市,还是古今中外,给予人民“美好生活”与幸福感,始终都是最为重要的社会使命,而“幸福地度过一生”,是人类共有的最高追求,用时间不能改变,地域也无法割断,民族、信仰统统无法阻挡我们追求幸福的脚步。

第2节 金钱、地位、幸福值——幸福指数与GDP

国外曾经有一个关于“交换母亲”的故事,说的是妈妈如果待在家里带孩子,哪怕累得半死,也不会创造一分钱的GDP。可是如果邻居两家换着带孩子,然后互相支付工资,那么就产生了GDP,她们有了收入,国家为了感谢她们对提高GDP做出的贡献,没准还能给她们发个“GDP提升贡献奖”之类的表彰,大家都很高兴。可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呢——孩子不乐意了!自己的妈不管自己,偏偏去给对门和我打过架的小胖子洗衣服!孩子感觉自己没有母亲的关爱,一点都不幸福。

这个故事里涉及的是我们眼下最热最抢眼的两个词“GDP”和“幸福”。GDP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功不可没,一些地方几乎搞起了“GDP崇拜”,似乎一切都要为提高GDP让路,因此,在国内GDP这两年的名声变得不怎么好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曾有过警告,要远离对GDP的迷信,因为GDP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很多它不能全然包括的内容,比如我们这一章说的“幸福”。

我们从之前的章节了解到,GDP虽然是衡量经济增长最适合的指标,它仍然有着它的缺陷,比如它只能统计增长的“量”,却无法反映增长的“质”,更无法从中了解为了经济增长,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例如修建污染严重的化工厂,虽然对当地经济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完全无法从GDP中看出,甚至更加讽刺的是,假如后期终于幡然悔悟,拆掉惹祸的化工厂,这笔开支再次拉动了GDP的增长,而大家得到的是什么?一片废墟和污染得几十年之内都别想恢复的环境!近年来,人们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增长的确也提高了很多,但物价持续上涨、房价连年攀升、医疗教育支出有增无减,甚至连墓地的价格都玩起了撑杆跳——一些国民利益和幸福被当做“经济增长的代价”牺牲掉了。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财富的积累与幸福并没有绝对的联系,GDP的增长也不是使人感到幸福的唯一主导因素。

也许你可以轻易地提出反对意见:穷开心能坚持多久?你要吃没吃,要穿没穿,想买个房子娶媳妇都是妄想,连生病都不敢生,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的反驳的确有道理,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一般而言,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只有GDP增长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们才会将目光转向对幸福指数的追求。如果你是一个穷小子,钱对于你来说,是生存至关重要的内容,你最大的愿望肯定是努力多挣钱,装进口袋的钱越多,你生存起来就越容易,你就感到越幸福。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与幸福指数成正比。

但是超过一定界限之后,二者的关联便变得不那么明显了。还记得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吗?幸福也是一种效用,当你的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其他消费,都不用再精打细算了,此时你还会像以前那样盯着自己的存折吗?你已经有了足够的钱,现在要考虑的事情是拿这些钱来做什么更有趣,单纯的收入增加带给你的幸福感已经开始递减,乃至消失了,你需要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更愿意去健身、旅游、结交朋友,只有这些才能让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你已经从最初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带来的幸福感中提升了起来,即使这段时间你没有像之前那样频频加薪,但是你仍然觉得幸福。

一个社会也是如此,GDP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意味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势必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了,这些真金白银究竟用来做什么呢?社会始终是普通人的社会,江山始终也还是老百姓的江山,每一个政府都有义务让百姓安居乐业,当经济状况好转的喜悦过后,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公平、优美的生活环境,大家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养得起老,有闲暇时光供自己支配,百姓满意,生产的积极性才会高,社会财富才能继续增加,否则单纯追求GDP的社会,将是一个国富民穷的社会,无法保证长久的稳定。

这也就是为什么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的人们不一定感到最幸福,而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地方的人们不一定感觉不幸福的原因。比如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可是山姆大叔的幸福感却没有太明显的变化,相反,很多人觉得压力倒增加了不少。而一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可是人们解决温饱之后就在大树下唱歌跳舞,显得很满足。

此外,2010年的国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很多认为自己穷的人都觉得是社会因素多于个人因素:“现今社会是一个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社会。”持这种观点的人城镇地区占48.2%、农村地区占35.7%。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经济增长固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当劳动者辛苦创造的财富被“劫贫济富”,当社会财富流向少数人的钱包,当20%的人占有着80%的财富时,即使GDP一直蒸蒸日上,全线飘红,人们都感觉不到任何幸福,只有对现状的焦虑和不满。

说了这么多,究竟是什么人对GDP超乎异常的热衷呢?原来,GDP除了它确实肩负着衡量经济增长标准的责任之外,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数字越高能力越强,仕途有望;而数字低则被认定是能力不行,估计官也就做到头了。于是很多地方有了增长却没有发展,老百姓根本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好处,更体会不到幸福。因此,如今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为追求一个公平、民享、健康的幸福社会。

利用幸福指数可以勾勒出社会风貌,清楚地观察到在经济发展中,哪些才是符合人们要求的发展方向;利用幸福指数可以衡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人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弥补GDP指标的片面和不足;利用幸福指数可以让这个世界展开发展与幸福的双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

第3节 百万富翁的感觉——好心态

以前一个朋友给我讲过民间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在风干了的老南瓜上开一个洞,刚好够猴子伸手进去,然后将里面挖空放进一些花生。猴子来了,发现南瓜里的花生,垂涎欲滴,立刻伸进去一把抓住。结果因为握紧了花生的拳头无法再从洞里缩回来,南瓜成了一个沉甸甸的累赘,人们来捉猴子时,贪心的猴子只好拖着南瓜蹒跚而逃,结果被人轻而易举地捉了去。

杰克·伦敦在小说《热爱生命》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淘金人扭伤了脚踝,同伴也毫不留情地离他而去,他孤身一人在荒原上挣扎,又饿又累,伤痛难忍,更倒霉的是还有一只和他一样饥饿疲惫的老狼,一直尾随着他,耐心地等他倒下。这是一场生死决赛,不是老狼吃了他,就是他杀了老狼。故事的最后,这个人终于喝下狼血抵达海边,被一条船救了下来。他回到船上以后,每次吃饭都拼命地往肚子里塞,几乎是带着惋惜的神色看着水手们把食物放进嘴里,甚至到处讨要面包干,几乎塞满了船舱的各个角落。

好可怜的猴子!它之所以被抓,是因为把食物看得太重了,性命堪忧的时候都不舍得放手。而在杰克的故事里,落难的人因为被饿怕了、害惨了,因此将面包当做自己生活的全部,情不自禁地四下聚敛。

难道猴子不知道在自己生活的深山里有比这区区几个花生更美味的食物吗?难道猴子不知道除了花生,它的森林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乐子可以找吗?难道淘金人不知道在一条船上,为了保障长时间的航行,已经储备了可观的食物吗?难道他忘记了他出行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收集干硬的面包吗?如果在平时,想必他们不会不清楚,可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时他们眼里已经没有了任何其他东西,深陷于此了。当我们太过于注重财富时,大概也是如此状态吧,心无旁骛之余,损失掉的是更多的东西。

金融大亨、经济大师们早就说过:“真正富有的人,是让钱为自己工作,而不是自己为钱工作。”说到底,是否富有,是否幸福,关键还是要看你是不是有个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财富,但是追求财富的目的不是为了账面上的数字、存折中的那一串零,而是通过财富换取幸福,千万不能走火入魔。《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笑话,说两个穷书生大宋和小宋在山寺中苦读,每天就吃一点咸菜稀粥。后来两个人都考取了功名,大宋因为一直记着穷乏时的窘迫,周围有的是比他更有钱的人,他始终觉得自己的财富不够,因而他非常节俭,不肯多花一文钱,同时拼命想办法赚钱。而小宋除了公事之外,丝毫不过问周围人的情况,该吃就吃,该玩就玩,替自己和家人多找享受。中秋节那天,大宋去看望小宋,发现他的府上张灯结彩,极尽奢华,于是大宋就指责他说:“你难道忘记我们在山寺里吃咸菜喝稀饭的日子了吗?”小宋非常坦然地回答:“不错,可我们当时为什么要吃咸菜喝稀饭呢?”

不言而喻,大宋虽然靠自己的本事获得了财富,可是他却不懂得利用财富,反而让财富压在了自己头上,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小宋则视财富为工具,为自己创造幸福优越的生活。两个人都一样富有,那么谁觉得自己更富有,谁觉得更幸福呢?肯定不是大宋。

的确,金钱有很多好处,人们都会觉得它珍贵。但是除了金钱之外,还有更加珍贵的东西,人生百年,我们应该使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赚钱是手段,而追求幸福才是最终目的。当我们说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钱了”的时候,即使他富可敌国,也始终是个穷光蛋。

巴尔扎克一生都缺钱,因而他一生都在想办法赚钱,可惜造化弄人,他虽然笔耕不辍,却始终没有发财。在那个没有钱就不会被人尊敬,无法进入上流社会过体面生活的时代,他却没有被同化,而是一直坚持“为写作而赚钱,绝不是为赚钱而写作”。曾经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巴大作家的房间,四下翻找钞票。巴尔扎克惊醒之后,只是点起一支蜡烛,平静地跟惊慌失措的小偷调侃道:“别找了亲爱的,白天的时候我都没找着钱,这大半夜的你还想找到?”看看人家,穷则穷,心态很不错。

你也许说,穷开心嘛!那是一种无可奈何。那么身价过亿的“小超人”李泽楷怎么样?他曾告诫青年人说,选择事业不要太着眼于金钱的回报,尤其是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于个人兴趣和理想。他说:“当然要讲求实际生活需要,但只顾想着赚回来的金钱何时才可以买车买楼的话,只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李泽楷小时候对很多方面都产生过兴趣,但他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高科技事业。十年前建立卫星电视刚刚诞生的时候,大家都怀疑他会空忙一场,赚不到钱。然而李泽楷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受到金钱至上的影响,没有过于看重金钱的回报,否则我们会拥有会遍及全球63个国家,在亚洲就有一亿人收看的卫星电视吗?

当一个人面对财富的时候,个性就会暴露无遗,贪婪、狭隘、豁达、淡然。只为钱而活着,就会变成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奴,无法感受到幸福,只有握着金子的时候才会“心里暖和”。

曾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法国商人到非洲去旅游,发现某部落非常擅长用草编织工艺品,他们的工艺非常精美,商人立刻打起了算盘,要是批发一批投放欧洲市场,肯定赚钱。

于是他问酋长:“这种草编多少钱一个啊?”

酋长回答说:“十元钱。”

“好便宜!”法国人心想,“我多要一些,肯定还可以再便宜。”

于是他乐呵呵地掏出支票本:“我订购十万件,你算七元钱给我好了!”

酋长不动声色地说:“那就要二十元一件。”

“什么?”法国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哪有你这样做生意的?”

酋长淡然地回答:“因为重复十万次同样的动作,会让我们非常厌烦。”

十万件工艺品肯定是一大笔钱,可是酋长知道大家全力去编织的话,任何其他事情做不了了,他们的生活彻底被金钱绑架,因而非常不值得。

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他的心态必然是超脱的、自由的,他不会去做一无所有的苦行僧,但他们永远都不是金钱的奴隶。他明白活着并不是为了赚钱,百万富翁也绝不是眼中只有钱的可怜虫。如果追求财富的欲望将生活压榨得空无一物,即使有再多的钱,我们都不会感到富有,更不会感到幸福。

除了金钱之外,情义无价、青春无价、健康无价、生命无价……珍贵的无价之宝数不胜数,一个真正的百万富翁不一定只体现在账面和银行记录上,而是体现在幸福而富有的心灵上。学会驾驭财富吧,不要让金钱奴役你;学会享受生活吧,幸福的日子在等待着你!

第4节 幸福需要多少钱——经济学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有一篇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说的是农民帕霍姆去向巴什基尔人买地,巴什基尔人的规矩是从清晨到夜晚走过的土地都归他所有。于是帕霍姆拼命地走啊走啊,从早到晚,最终力竭而死。小说的结尾写道:“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一个多么辛酸的讽刺!帕霍姆也许圈到了几十公顷,甚至上百公顷的土地,然而最终他拥有的只有埋葬他的六英尺而已。是什么葬送了他?是贪心,不错,他的确过于贪心了,但是为什么他要这么贪心呢?说到底,他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足、更加幸福。

欷歔之余,我们肯定要想,究竟多少土地能让他幸福——代换在不可能拥有私人土地的我们身上,究竟多少钱才能让我们幸福?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说到,生活幸福度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人们对生活满足的程度。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发现,在如今令人最不安的情况中,除了健康(37.5%)之外,人们最害怕的就是贫穷(22%),远远超过了感情背叛(6.8%)、失去友谊(6.6%)及丧失尊严(6.3%)等,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5.4%)。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大城市对贫穷的畏惧(23.8%)甚至超过农村人(21%);城镇地区家庭月均收入万元以上的群体,对贫穷的畏惧程度(40.1%)远远超过家庭月均收入5000元以下的群体(22%),而家庭月均收入5000~8000元的家庭,对贫穷的恐惧反而最低,不超过20%。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看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不可否认,大家始终都在担心贫困,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确实,有钱的人不一定就幸福,但没钱的人也一定不会太幸福,幸福始终还是需要钱做基础的。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城市的收入比农村高,城市人的恐惧感反而甚过农村人,高收入家庭的生活好过低收入家庭,他们却更加没有安全感。看来,你不一定非要富可敌国,幸福不需要太多的钱。

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临界点(如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就不存在了。《奋斗》中的米莱对她爸爸说:除了钱,我们还有生活!

的确,生活包含的内容远不止财富这么一丁点儿东西。据专家说,大概只有15%的幸福和你的收入、经济状况有关,其他将近90%的幸福来自诸如情感需要、生活态度、自我控制及人际关系。

我过去在一家公司工作,很多同事都是外地人,常年与妻子儿女分隔两地。我一个很要好的同事刚刚升任处长的时候,请几个好友小聚,结果处长大人喝醉痛哭,一问才知道她想远在外地的老公了。原本两个人家境都不错,感情也很好,可是偏偏工作忙得几乎没空想对方。只有周末消遣疯玩之后,夜深人静里通个电话,静静的卧室里这才充满了孤独。

我问她:“那为啥不到一起工作呢?”她苦笑着擦擦眼睛:“你看,我在咱们公司十多年了,他呢,在那头当主管也好久了,底子不错,不管是谁动,损失都很大啊!前途受损,钱途也不佳啊!”我们几个人听罢默然。公司里这样的人太多了,为了经济上的富足,牺牲了爱情和亲情,幸福与否,只有自己知道了!

而且,即使是建立在经济增长上的幸福指数,也并非完全等同于你的存款数字,我们一直生活在攀比中,比房子、比车子、比位子、比票子……我们的幸福感主要是在与同层次的人相比较,比如同样都是企业员工,我王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像对桌小张每个月还要往老家寄回一大半工资,日子紧巴巴的,这就是一种幸福。当然,你可千万别幸灾乐祸,说不定人家觉得自己能够给家里分忧,比村里二牛干着急强得多,他也很幸福呢!

因此,我们的幸福感往往不完全在于实际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无关收入的具体数字是多少,这就是经济理论中的“相对收入”假说。比之于“绝对财富”,“相对收入”的增加才是幸福感增加的真正原因,因为从和你相似或者相近的人身上,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即使绝对收入增加了,你的相对收入或效用也未必随之增加,如果不相信,试想一下,哪种情况下你会觉得更幸福?是自己一年挣6万元,周围的人都只赚4.5万元呢,还是你挣11万元,旁边的人全是20万元起呢?

但麻烦的是,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攀比本身也算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往往看错了方向,老是与那些物质条件比自己好的人来比较,这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即使再多的努力,也感觉不到成就感,渐渐地产生焦虑,觉得自己不幸福。套一句马克思的话:“一个房子不管是大是小,只要周围的房子都差不多,居住者就会感到满意。但是,如果小房子旁边盖起了一座宫殿,那么它就立即显得破落不堪。”因而有人调侃说:“如果你想幸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比,你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语近戏谑,却说明这完全是一个心态问题。

2005年去世的澳大利亚第一富豪传媒大亨凯利·帕克身价达到了40个亿,可是他只活了68岁,心脏动了手术,肾脏也切除了一个,你愿意和他换呢,还是维持小老百姓的现状呢?或者,给你30万元,你愿意砍掉自己的一条腿,失去一只眼睛吗?我相信有人愿意,也有人坚决摇头,这关乎每个人的幸福观。

其实,关于幸福还有很多很多,可贵的友情是一种幸福,不用天天待在一起,只要悲伤时诉说,快乐时分享,遇到困难时,“拉兄弟一把”。

天伦之乐是一种幸福,父母不需要你大把钞票的拿回家孝敬,只需要你常回家看看。

幸福是一种非常私人的事情,我们穷尽一生,大部分人始终只能过着小老百姓的日子,不过我们不需要和贪官比钞票,没兴趣跟大款比大房子,也没必要同明星比知名度,只要知道,今天的自己已经比昨天的自己有了进步,今天的日子已经比昨天提高了,甚至,我这次涨工资比我大舅子多了一百元,这些,都是幸福,有关财富,有关生活,无关贪婪。

第5节 抓住机遇,功成名就——幸福指数10000点

曾经有个老牧师,在一处山村一待就是四十年,他替山里人施行洗礼,操办葬礼,照顾老弱病残,人人都尊他为圣人。一天,暴雨如注,山洪暴发,老牧师只好爬上了教堂的屋顶。过了一会儿,一个小伙划船过来大喊:“神父,快上来!”牧师看他一眼,傲然道:“四十多年来,我是上帝的仆人,一直照着上帝的旨意做事,真诚地相信上帝,上帝一定会救我。”小伙只好自己走了。不久,又一条船来救老牧师,他照例谢绝了。

两天以后,水位越发高了,圣人没脱险,这还得了?大家又组织人马划船去救他,可是老牧师一概以上帝会救他为由拒绝了。到了最危急的一天,老牧师紧紧地抱着房顶上的十字架,水就在他的脚边打着漩涡。这时一架直升飞机飞到头顶,飞行员探出头来喊:“神父,快点,我放绳梯,你爬上来!”对此,老牧师还是摇头,坚持等上帝来救他,几个小时之后老牧师终于被水冲走了。

老牧师死后自然进了天堂,上帝接见他时惊讶地问:“神父,你怎么这么早就来这里了?”老牧师气哼哼地望着上帝:“四十多年啦,我都甘当你的仆人,遵照你的旨意办事,可当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让我被水淹死了。”上帝一听:“你是被淹死的?我,我明明给你派去了两三条船,后来甚至还派了一架直升飞机呢!”

牧师坚定的信仰是没错,但是他错过了什么?他根本就没认出上帝是用什么方式来救他的,这死得真是冤枉!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机遇太少,焉知不是遇到了类似于船与直升飞机这样的机遇——它们一直明晃晃地在眼前晃悠着,你却视而不见?因此,机遇可能无处不在,在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很有可能就蕴藏着真正的机遇。如果能够准确地认出它们,一个小机遇就可能成就一项伟大事业。

据说,有个收废品的人,不时地收到些易拉罐,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一个易拉罐当废品才能赚到几分钱,可这是金属的啊,要是能当金属材料卖,是不是钱会多些?于是他剪碎一罐,就地取材用自行车的铃盖熔成指甲大小的一块,然后咬牙花了600元到市有色金属研究所做化验。化验结果出来后,他惊奇地发现易拉罐的材质其实是贵重的铝镁合金!当时市场上的铝锭价格大概是每吨14000元到18000元。他算了算账,一个空易拉罐重18.5克,凑起54000个就是一吨,熔化后当金属材料卖要比当废品卖多赚六七倍的钱!

这一算之下他立刻改变思路,不再卖易拉罐,而是回收后熔炼成金属锭。为了多收集易拉罐,他把回收价从每个几分钱提高到每个一毛四,为了扩大货源,他又将回收价和收购地点印成卡片,向所有的同行分发。

短短一周之后,他跑到收购点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只见那里停了一大群货车,车上装的全是空易拉罐。他一下子就收到了13多万个易拉罐,足足二吨半重。

原料有了,他立即办起一个小小的加工厂。在一年之内,他用空易拉罐炼出了240多吨铝锭。三年的时间过去,他赚到了270万元,从一个收破烂的一跃成为企业家。

小小一个易拉罐,大家司空见惯,认为顶多就是踩扁了送进废品收购站的命,可是这位收废品的老兄,却从中发现了机会。想想看,他想得到收来的“废品”还有改造的余地,而且更不得了的是,他居然把改造之后的废品送去科研机构去化验,这简直是专家的眼光啊!试想一下,对于一个废品收购人员,600元的化验费要多少个易拉罐才赚得回来啊!没准他拿着样品往科研机构送的时候,还有同行在后面跟着嘲笑呢。

这就是投资者和打工仔的区别。易拉罐存在很多年了,好多收破烂的都摆弄过它,可是这样一堆值钱的金属,一直被几分钱几毛钱地丢来丢去,从来没有人想到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存在着如此大的机遇。这位收废品的高手却抓住了机遇,从收易拉罐到炼易拉罐,这么一念之间,他工作的性质变了,人生也转入了另一条充满希望的轨道。

我们经常抱怨机遇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终其一生都很难遇到一次可以让自己一举成名的好机会,看了上面的故事,你还这么认为吗?可大部分人还是徘徊在成功的门外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始终缺乏把握机遇的能力。

一方面,他们对机遇的敏感度太低,没有一双认识机遇的慧眼,往往“我和我追逐的梦,总是擦肩而过”。还拿易拉罐的例子来说,大部分收废品的都觉得,易拉罐不过就是人家喝饮料我们捡罐而已,最好命的大概就是今天遇到一帮集体野餐的,捡到一大堆,多赚几两酒钱,谁都没有对手里的“废品”动过一丝脑筋。

另一方面,对把握机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自己天生运气不好,有好事也轮不到自己,因而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或者心怀侥幸,不肯吃苦,觉得既然是机遇,那就等它上门好了,那么辛苦做什么?好多人去买彩票,大概就怀着这种一夜暴富不必辛苦的心情。

另外,机遇始终青睐有准备的人,这种准备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之外,还有知识、阅历的积累。没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即使机遇就在眼前,也会对面不识;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跟得上时代的思维,你就始终停留在陈旧和滞后之中,无法从身边发现机遇的闪光点;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即使你有了梦想和目标,也找不到成功的诀窍,无从下手。

因此,不想失去机遇,就要时刻留心周围,勤观察多思考。如果牛顿听任苹果砸了脑袋、伽利略不抬头注视吊灯的摆动、瓦特只关心水烧开后可以冲茶解渴,那么他们就不会从这些小事中得到启发,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点。在我们身边,时刻都在发生着种种小事,或者令人惊奇,或者司空见惯,你最好多琢磨一下,它很有可能包含着重要的机遇……

寻找机遇的过程,是一个进行优势积累的过程。我们一边坚持不懈地积累着自身的优势,一边细心地寻找着机遇。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与能力功底之后,机遇往往不需要刻意寻找,甚至可以信手采撷。当我们走上一个成功的山峰时,就会发现,更多、更高标准的机遇在远处等待着我们。

每一个想成功的人,都需要一个成功的机遇。然而机遇永远不会自动来敲你的门,它永远属于那些不断积累、目光敏锐的人。当你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大时,机遇往往触手可及,你也可以因之御风而行,直达成功的巅峰!

小说《财富的真相——你应该知道的98个经济学关键词》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财富的真相——你应该知道的98个经济学关键词精选小说》资讯列表: